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党史学习教育 > 党史知识

廊坊党史人物--抗日老英雄阎力宣

来源: 撰写时间:2021-06-07 16:38:44

阎力宣(1885-1968),廊坊安次县(今安次区)大沈庄人,1885年出生于地主家庭,家里有三四百亩土地,四五十间房子,还有小果园和书房。七七事变后,阎力宣毁家纾难,投身抗日。曾任冀中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第九团团长。建国后曾任水利部参事,华北行政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,北京市第四届政协常委等职。

阎力宣1915年毕业于北京政法专科学校,能写一笔好书法。1917年以后,在教育和交通领域任过科长、职员等职务,后来又在原安次县地方上任职。当时,北洋军伐混战,政局动荡,民不聊生,官场中更是尔虞我诈,贪赃枉法,阎力宣不久便辞职回家了。有人问他:“你为什么放着官不做啊?”他回答说:“这种官对内不能治理国家,对外不能抵抗侵略,全国像一盘散沙一样,所以我不干。”他为人忠厚,勇于助人,讲义气,嫉恶如仇,好结交各方面的朋友,乡亲们都非常尊重他。他身体魁梧强壮,胡须有一尺多长,后来在部队当副司令时,人们背地称他“大胡子司令”。

卢沟桥事变发生时,阎力宣已50多岁了。日寇步步进逼,国民党军队纷纷向南撤退。面对国难,他非常忧虑,大敌当前怎能忍辱苟安?阎力宣毅然决然地毁家纾难,投身革命,积极组织抗日力量。他联系附近的第什里、得胜口等村群众,把存在民间的枪支凑在一起,建立了抗日武装。为了加强队伍的战斗力,他把多年节省的钱全部拿了出来,买了4支步枪和1挺马克沁重机枪供队伍用。这支武装多是“跟枪户”,就是自己使用自己的枪支和其它武器,以后又收缴了敌人一些枪支,大家公推阎力宣为总指挥。由于当时条件艰苦,群众生活非常困难,部队活动经费有限,没有军装,有时打完仗还要回自己家中吃饭,部队唯一的标志只是左臂上戴一个三角白布臂章,印有戳记。部队缺乏训练和基本军事知识,全凭抗日热情和敌人战斗。这支队伍边宣传、边战斗、边扩充,到1938年春,队伍已发展到500多人。后来主动接受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指挥,编为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游击一路。1938年5月,冀中军区成立,吕正操任司令员,王平任政委(后由程子华继任)。阎力宣率领的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游击一路编为“冀中独立第九团”,阎力宣任团长。1938年6月上旬,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阎力宣任县长。1938年8月第五军分区成立后,阎力宣任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第九团团长,不再担任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。

1938年4月10日,30多名日军和近百名伪军及警察,由日军头目龟田率领由安次县城出发去码头一带“清乡”。阎力宣得知这一消息后,立即组织部队埋伏在敌人返回时的必经之路上。下午3点,日伪军从孙皮庄返回,到码头时,进入我军伏击圈。一连连长张福海骑着一匹白马,迎着敌人的面就打了一梭子子弹。埋伏在镇两头的部队听到打枪信号后,一齐开了火。临街两旁的房顶上枪声四起,打得敌人乱窜乱跳,盲目还击。因抗日武装居高临下,只听枪响不见人,村子两头又有重武器封口,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,有炮使不上。战斗到黄昏,敌人丢下20具尸体和两部汽车,还有一部分枪支、弹药等,狼狈逃回原安次县城。码头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队伍的士气,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。调河头、码头、葛渔城、张坨、黄堤一带村庄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,抗日队伍迅速扩大起来,不到两个月时间,这支队伍就由500余人发展到1500多人,扩编到3个团。

阎力宣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家庭的旧知识分子,但在参加革命后,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,很快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。1942年6月,56岁的阎力宣经程子华介绍,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入党时高兴极了,赋诗以志纪念:年龄我为长,党内小弟弟,为革命大业,严格要求已。阎力宣襟怀坦白,在整编队伍时,他组织和收编的抗日队伍均被改编,他毫不计较,始终以抗日大局为重。在共同抗战大前提下,求大同,存小异,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,为中国共产党扩大抗日武装,开辟和巩固冀中根据地,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。

1944年7月,阎力宣到了革命圣地延安。1945年2月延安整风时,阎力宣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。建国后,阎力宣曾任中央水利部参事,华北行政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。1954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,北京市第四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。1968年12月12日在北京逝世,终年83岁。1979年,北京市委为他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追悼大会,并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。

分享二维码关闭